【资料图】
大通县乡村振兴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管理工作要求,围绕工作职责,把重视培育和加强管理驻村干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完善“扶育管暖”常态化管理全链条,为驻村干部队伍注入“正能量”,确保干部“驻”村更“助”村。
聚焦“扶”字为本,产业帮扶“促发展”。紧盯乡村振兴“发展之需”,统筹各类衔接资金10417万元,支持驻村干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在新庄镇、向化藏族乡等地实施河湟田园绿色蔬菜基地(新庄段)二期提升改造、藏香猪养殖基地建设等19个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将产业聚集地作为乡村振兴“主战场”,用“真金白银”支撑起“发展蓝图”,让驻村干部担当有动力、作为有底气,有效推动“头雁带富”向“共同增收”转变,实现党的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发力。
突出“育”字为基,多元培训“强本领”。针对政策知晓度短板,在全县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防返贫业务知识等相关培训5期,发放《应知应会》手册5000册、《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操作指南》2000册,在大通宣传开通《乡村振兴》知识专栏并推送37期,同时依托“大通融媒”APP组织驻村干部开展每周答题活动。结合全省新轮换第一书记培训,组织新任118名第一书记到东峡田家沟、朔北边麻沟等地观摩学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等亮点工作,真正让驻村干部补齐“薄弱的”、找到“不懂的”、明白“该做的”。
强化“管”字当头,督查问效“抓日常”。结合全县问题整改专项督查,联合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持续对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履职到岗情况、政策掌握情况、村情村况了解情况等进行抽查检查,累计督查50余次,涉及20个乡镇131个村。通过现场问、实地看、随机提的形式,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点对点”指导,以通报、约谈的形式让工作滞后的驻村干部“红红脸、出出汗”,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坚持“暖”字为要,倾心关爱“搭台子”。配合县委宣传部协调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对全县村办特色种养殖产业、扶贫车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同时,为全县354名新任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准备了包括洗漱用品、学习资料、学习笔记本等在内的“爱心大礼包”354份,用“真心”换“振兴”,实实在在为新老驻村干部传好“接力棒”。
上半年,大通县脱贫群众(含监测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2.3元,为2022年全年脱贫群众(含监测户)人均纯收入的99.2%。
来源:大通宣传
监制:刘幸海
责编:寇荣
编辑:冯丽晨、马思稳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